壹、力的定義:

一、力的三元素「著力點」、「大小」、「方向」。

二、力偶與槓桿作用:

就是我們二、三十年前賣菜所用的秤,菜販用手提著繩,菜籃勾在秤頭,而秤錘沿著秤桿前後調整距離,就可以稱出不同的重量,如果我們把支繩點想像成對方與我的力量接觸點會怎樣。

三、力與槓桿原理:

力與槓桿原理《如果就物理的定義,就是力偶〈Moment〉 = 力〈Force〉x力臂〈L〉》如何作用與太極拳中。有人說太極拳的發勁是離心力作用,化勁是離心力作用,這裏的離心力是否就是物理上作圓運動時所產生的離心力,我認為是不一樣的,因為物理學上的離心力 = MV2/R ,這裏的M〈質量〉,V〈速度〉要很大才會有強大的威力,也許在比賽裏的投擲鏈球是有如此快的速度與力量,我們作太極拳時,是不會有這麼快的直線運動,何況拳頭本身的質量也不是很大。

貳、勁的定義:

練武的人都喜歡談勁用勁,但什麼是勁的定義,目前是眾說紛紜,只有少數人能為它做適切的詮譯,我認為王宗岳太極,對勁的定義就非常適切。

「勁」是藉著身體符合拳道軌跡的球形旋轉、肢體伸縮、身體俯仰,全身律動,加上身手步外三合..........的統整運動,「勁」 不是肌肉力的展現,而是一種有秩序有系統的結構力,它有一定軌跡,它是一種樁形正力的表現,它內含了方位、空間、翻筋展骨和身體整體結構力的和諧對稱,它 內在表現出來的是集中的力、強勁的力、紮實的力、厚重的力,從外表來看確是快速、輕靈,流暢鬆沈、鬆揉的伸力、直力、正力、徑力的展現。

參、勁的種類:

其 實「勁」, 是古代內家的說法,是指在各種攻防技擊裡都能運用自如的「內勁」,不像現代人做一個動作,就為它取一個勁的名字,才會出現明勁、暗勁、化勁、纏絲勁、擰 勁、彈勁、綿勁、甩勁、鬆沈勁、鞭勁、槍勁、棍勁、炸勁、崩勁、翻浪勁、凌空勁、粘黏勁、聽勁、懂勁、走勁、化勁、引勁、拿勁、發勁、借勁、開勁、合勁、 提勁、沉勁、掤、履、擠、按、採、列、肘、靠、長、短、冷、抖、震、截、鑽、凌虛等勁,均係以其動作、方式、作用而區分。其實以上說法不一定完整或正確, 僅提供參考。

肆、勁與力的區別:

傳統武術中所謂的「勁」和「力」是不同的兩件事情;傳統武術中所謂的「勁」不是「力」。「勁」是藉著身體符合拳道軌跡的球形旋轉、肢體伸縮、身體俯仰,全身律動,加上身手步外三合..........的統整運動,以用於冷兵器和徒手格鬥技術所需要的整體效能。由於這種效能,是體內諸多因素所形成的,所以又稱為「內勁」;由於「內勁」不容易看出其作用的原理,所以又稱為「暗勁」,「暗勁」一語正足以顯示「內勁」的幽深不可知。

傳統武術中所謂的「勁」利用的身體的肌肉力較少,而傳統武術中所指的「力」則使用肌肉力較多。傳統武術中所謂的「勁」是人體多重運動因素所整合而成的效能,所以傳統武術有「整勁」的說法,「整勁」就是藉著訓練,將「勁」的多重因素統整起來,讓「勁」形成,並且更具效能。

由於肌力是藉著肌肉的一伸一縮而達成,肌力又容易隨著年齡而衰退。武者在使用肌肉時的一緊一縮或全然繃緊時,該部位會出現短暫僵滯,或長時間僵滯的現象,這種肌力衰退和僵滯現象極不利於武術技巧的發揮。

因此傳統武術為避免肌力衰退影響戰力,以及肌肉緊縮造成的僵滯,影響到戰鬥的流暢,所以強調身手步技術的整合,讓身手步的運行中儘可能不用肌力,又能夠具備更大效能。

極度追求用勁而徹底避免肌力的武術,不但會設法消除打擊時的肌力,極度追求「勁」的人,會更徹底地放掉「力」,甚至連「螺旋力、離心力、抗力.....」也會徹底放棄,最後連自身旋轉反擊的啟動力量,都是藉著別人的力量而啟動的,這就是王宗岳的追隨者武禹襄所說的「機由己發, 力從人借」。

「勁」的「機由己發,力從人借」,就像有人打開水庫的閘門,而水庫中平靜的水便忽然洶湧地衝出來一樣。水本來是平靜的,但一動之後就順勢奔騰起來了。水庫中的水具備了可發之機,而其發動則是打開水閘門的人所施的力了。

人 要如何讓「勁」具備可發之機,便是要先具備上述「身體符合拳道規跡的球形旋轉、肢體伸縮、身體俯仰,全身律動,加上身手步外三合的統整運動」的能力,就是 這些能力才讓人體的勁可以奔騰洶湧的。如果人體不具備這些能力,那人體就像古井中的死水一般「波瀾誓不起」,也就沒有「勁」了。

所以傳統武術所謂的「整勁」,是調整身體的各種機能,讓身體的內勁能夠具備像水一樣「整體順敵勢奔騰變化」的能力。所以「整勁」作為名詞時,是「整體靈活能順敵勢變化的內勁」。

「強大內勁,極堅剛的內勁」就是「重擊、重推」的力量罷了,並沒有什麼玄妙嚇人之處,只是這些「重擊、重摔」的力量,是肢體動作的整合,有異於全用肌力,或用局部肌力所發出的力量罷了。

傳統武術的「勁」,事實上不是只能單獨用來「重擊、重推」的,「勁」是要能夠全面運用的,「摔、打、擒、化、踼」都必須要能正確用勁,這樣的「整勁」才是真正的整勁,如果只會推化不會打擊,或只會打擊不會推化,這樣的「整勁」是不完全的。

「勁」 和「力」的運用比例,是各人習武的抉擇,其目地不外乎是求得「高技巧、高速度、高威力」的平均高分。雖然所有武術所追求的都是「高技巧、高速度、高威力」 的高分效能,然而「高技巧、高速度、高威力」這三種能力,如果分配不當,或取捨不當,有時候是會相互矛盾衝突,反使效能大大降低的。因此如何能夠獲得「高 技巧、高速度、高威力」的平均高分,便形成各門派武術心法功法的差異了。

高速度如果練得像奔兔一般,卻沒有戰技和威力,必是徒然;「高技巧」如果練得像靈猴一般,卻沒有一擊必殺的威力,則傷人不重;「高威力」如果練得像熊一樣卻沒有靈變的技巧,則難以應付瞬息萬變的戰鬥變化,可能因此失去戰鬥的先機。

因 此傳統武術,無論是講「剛猛」的,講「剛柔相濟」的,或講「大鬆大柔」的,事實上所追求的無非都是「高技巧、高速度、 高威力」的平均高分;講「剛猛」的,不可能會笨到要把自己練成全身僵硬打不到人,講「剛柔相濟」的也不可能會笨到要把自己練得不軟不硬半調子,講「大鬆大 柔」的同樣不可能會笨到把自己練得軟趴趴,拳腳打在別人身上不痛不癢。「高技巧、高速度、高威力」的平均高分,是所有武術的共同目標,這是無庸置疑的。 「剛猛、剛柔相濟、大鬆大柔」只是訓練方式的差異罷了,其目地都是能夠運用「最高的技術,最快的速度,對敵人造成最大、最嚴重的傷害。」

內 家武術追求「整勁」,就是追求實戰「高技巧、高速度、高威力」的整合。所以說,所謂的「勁」,事實上即是「高技巧、高速度、高威力」的本身。「勁」是「技 巧、速度、威力」統整之後的綜合戰技,絕不是像少數人誤以為的,僅指「發人丈餘」的推力,或「拳拳到肉,腳腳鑽心」的強大打擊力道而已。

因此只以強大的打擊力道,或強力的推人來演示「內勁」,並不足以全面概括傳統武術中關於「勁」的圓全技術內容。我們只要明白這個道理,就很容易明白為什麼同樣是講「勁」,主推者、主打者、主化者,主擒者、主摔者.........人人都以自己的勁為是,而以別人的勁為非。

因為內勁就像一隻大象,摸到局部而把局部視為全部的人,必然會以自己所摸得者為是,因此主推者、主打者、主化者,主擒者、主摔者......... 彼此之間,對「勁」的觀點南轅北轍,甚至相互抵毀,便絲毫不足為奇了。當然像瞎子摸象般地以為自己所摸得的局部勁法為是者,也經常會對別人會有坐井窺天的 誤判。誤以為講剛猛者必不能柔化,講剛柔並濟者必好壞參半,講大鬆大柔者必不會出重拳重腿;或誤以為善化者必不善推,善推者必不善打;甚至更荒誕地只單純 從推人的距離,或只單純從出拳的力道,來判斷武者內勁的修為程度。這些對他人勁法的誤解和誤判,都是由於不明白內勁即等於「高技巧、高速度、高威力」的戰 力總和,而誤以為內勁只能用於他本人所能認知的某種片面技術所致。

因此,認清「內勁」即是傳統武術「高技巧、高速度、高威力」的另一個名字,就會明白傳統武術所講求的「整勁」,是為了追求更全面的「摔打擒化踢」等全面統整的用勁技術,就不會只停在片面局部的技術觀念中,造成偏長的武術觀念。 

伍、何謂「明勁、暗勁、化勁」:

一般來說「勁」只有「明勁、暗勁、化勁」,這是孫祿堂先生,在《拳意述真》裡,託形意拳家郭雲深先生之口而倡導。

如果以古代內家用肌力與不用肌力的觀點,來看現在所謂的「明勁、暗勁、化勁」。可以說,凡是在招式上要用到肌力,才能應用的就是「明勁」;在招式上不必用到肌力,就能用的就是「暗勁」,「暗勁」用到出神入化,分擊合擊都能用,就是「化勁」。

「明勁」是結構力不合內家標準,所以要用到肌力。「明勁」是別人從外形上,看得到發勁的人有用肌力 ,發勁的人自己也感覺得到有用肌力,對內家而言,「明勁」是不正確的用勁方法,是結構力錯誤時所用。

內家之所以對使用肌力的「明勁」持反對的態度,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內家不想在肌力上求勝,而是想在技巧上求勝,以避免年紀稍大,肌力稍退,就影響戰力;其次就是想儘可能避免長期的剛力訓練,可能對自己的身體筋骨造成傷害。

「暗勁」是結構力正確,所以不用肌力。「暗勁」是別人從外形上,看出發勁的人不使用肌力,發勁的人自己也感覺不到自己有用任何肌力。「暗勁」是正確的勁法,是結構力正確時才能形成。

「化勁」是將結構力圓融於所有招式,讓每個招式都能隨心所欲地將「暗勁」,施用於圓轉化打的分合擊戰鬥之中。

內家不用「明勁」,「暗勁」則是內家用勁的初步,「化勁」則是內家用勁的精純圓融,能將內勁自然應用於分擊和合擊的格鬥之中。「化勁」是古代內家練至「神明、神化」時,所使用的勁法。「化勁」的「化」字,就是「神明、神化」的意思。

「化勁」的境界,孫祿堂稱之為「練神還虛、神化不測」的境界:

孫先生說:「身體氣力,化之似覺有若無」、「練神還虛、神化不測」其中「化之、神化」就是內家「化勁」的「神明、神化」最高技術境界。

而 孫先生說:「身體氣力自覺無動,是不知己之動,而靜則不知有彼也。」就是說「內家武術在動的時候,自己會覺得自己身上的氣力根本沒有動用,自己也根本不能 感知自己氣力的動用,而在靜的時候,自己更是不知道自己身上有氣力。」這就是宗岳門常說的大鬆大柔,不用勁力的內家技法。

「明勁、暗勁、化勁」中爭議最大的是對「暗勁」的解釋,「暗勁」有些人說是專門用來偷襲別人的勁,有些人說是偷偷用力的勁,有些人說是短勁,寸勁或以拳貼身再發的無距離發勁。這些說法在各門派中,往往都隨著內外家,教者、用者所解不同,而有所不同。

但是純對內家武學而言,「暗勁」卻完全不是偷襲勁、偷用力勁、短勁、寸勁、無距離勁;從感知上嚴格地說,「暗勁」是「 不用肌力,別人從外形上看不出的力量,發勁的人自己也感覺不到的力量。」

事實上對內家而言,「暗勁」不只是要別人看不出你在用勁,而且除非你施用於別人身上產生效果,否則連自己用的人,也都要完全感覺不到才是 。就如孫祿堂所說的:「身體氣力自覺無動,是不知己之動,而靜則不知有彼也。」才是真正的「暗勁」。

「暗 勁」是從「明勁」進入「化勁」的必經之路,「暗勁」是通往「化勁」的唯一道路,是唯一橋樑,是唯一法舟,是唯一大門,是唯一鑰匙;道路不能弄錯,橋樑不能 弄錯,法舟不能弄錯,大門不能弄錯,鑰匙不能弄錯;「暗勁」只要弄錯了,就會走錯路,到錯的地方,永遠到不了「化勁」的技術世界。

內家對「暗勁」還有一個很明確的口訣:「打人如掛畫」。意思是說,內家用暗勁打人,就好像把一幅中國水墨畫,掛到牆壁的釘子上。

「 打人如掛畫」並不是兩隻手先伸出之後,在胸前固定好,然後雙手不動,用湧泉發勁,將對方彈出。像這樣的動作並不是真正「 打人如掛畫」的動作,而是「打人如推黃包車」的撞人動作。

掛中國水墨畫的動作,一定是兩手輕輕柔柔往前伸,然後輕輕柔柔把畫掛到牆上去。因為裝裱後的中國水墨畫,是很薄、很輕、很脆弱、也很容易撕破的紙質藝術品,如果粗 手粗腳,隨隨便便去掛,甚至用強力去掛,或用蠻力把畫摔在牆上,那是絕對不成的。

「 打人如掛畫」口訣中的掛畫動作,最重要的在於雙手要像套路動作中自然前伸,利用手自然前伸的動作,毫不用勁地把人打出去,這才是正確的「 打人如掛畫」,這種「 打人如掛畫」動作的雙手是流動前伸的,不是像推黃包車那樣固定不動的。

內 家拳發出「暗勁」的「打人」動作,就是像「掛畫」這樣的自己輕輕柔柔不用力、自己感覺不到力量,別人看來你也沒有用力的動作,這就是內家的「暗勁」動作。 由於這種「暗勁」動作,雙手是自然的向前伸出,不是雙手固定不動,而全靠湧泉把人彈出,所以才能夠自然地應用於技擊的一切動作。

真正內家的勁法,其實就是王宗岳祖師說的,一個「伸」字而已。宗岳門在道場上教發勁,就只有一個「伸」字,輕輕地前伸,毫不用力地前伸,練到輕輕不用力地向前伸手,餵勁一方就像被強風吹襲而忽然摔出去,摔撞在牆上會有內臟翻騰想吐的感覺,就表示你開始會用「暗勁」了。

王宗岳太極拳只有一種「隨曲就伸」向前伸手的「伸力」,宗岳門稱為「正力」; 或依武禹襄「曲中求直」,說是「直力」;或依古內家五字訣「敬、緊、徑、切、勤」說是「徑力」。

但王宗岳太極拳完全不用「橫力」,也沒有「橫力」, 也禁止使用「橫力」,宗岳門完全沒有「橫力」,沒有「橫力」才是宗岳門自家祖師祕傳,才是天下一家獨有的寶物。

對王宗岳太極拳的相關技術來說,「橫力」很容易誤用到手部、身體的肌肉和筋骨的力量。使用「橫力」時,肩關節、肘關節、腕關節、指關節和全身都會很容易用到拙力,對應敵人時容易頂抗,所以王宗岳太極拳沒有「橫力」,也完全不使用「橫力」,並且嚴禁「橫力」。

一 般太極拳和內家武術之所以能夠練出「橫力」,原因是因為一般太極拳和內家推手,心念用「圓」,意念用「圓」,意想用「圓」,技術用「圓」,走化用「圓」, 攻擊用「圓」。凡是手上畫圓,都容易練出橫力,一般太極拳使用的「圓形」推手意念和技術,是發展出「橫力」技術的源頭,所以他們不斷地在作手上繞圓練習, 數十年如一日,於是他們練就出了強大的橫力。

宗王岳太極拳使用「分掌法」而不用劃圓的「掤勁法」,所以王宗岳太極拳完全不用「橫力」。「分掌法」不是一個手上的劃圓動作,是一種引落合出的動作,所以練不出「橫力」,也用不出「橫力」。

當 前所有太極拳中,唯獨王宗岳太極拳完全沒有「橫力」,並且完全不使用「橫力」,王宗岳太極拳只有「伸力、正力、直力、徑力」,向前推人沒有「橫力」,螺旋 摔人也沒有「橫力」,出手出掌,直擊側打,全都沒有橫力。如果有人以為宗岳門出勾拳,或把人摔在地上,像陀螺一樣團團轉,是用「橫力」去勾打,去拋摔,那 表示對王宗岳太極拳的了解絕對是偏差的。

所有王宗岳太極拳的招式,如摟膝拗步、提手、進步搬攔捶、白鶴亮翅、單鞭、下勢、斜飛、玉女穿梭........等,所有太極拳招式的發勁,就是引進落空,找到內家五字訣中的「徑」,也就是「伸力、直力、正力」,往前輕輕一伸手而已,用半點「橫力」都不行,而且所有的「正力」技術,都要練到這些招式裡才行。

王宗岳祖師說:「隨曲就伸。」武禹襄說:「曲中求直,蓄而後發。」這是說王宗岳太極拳,即使手以曲線進行,也都只有向前伸手的「正力」,這些都是王宗岳太極拳只用「伸力、正力、直力、徑力」而不用「橫力」的原因。

如果不明白王宗岳祖師「隨曲就伸」、武禹襄「曲中求直」或孫祿堂所說「身體氣力自覺無動,是不知己之動,而靜則不知有彼也」的內家勁法,

內家「正力」的「勁」,之所以會被稱為「暗勁」,就是因為這個勁,給人的感覺,就像在一片黑漆漆的暗室裡面,你張大眼睛去看,用眼晴去找,什麼都看不到,找不到。這個「暗」字,就是如入暗室,遍尋不得的意思。

所以一定要記得,「暗勁」基本上就是從外形上,誰都見不到它力量,不但是別人看不到這個力量的形相,連自己也完全感覺不到它的力量。

如果別人一看你的肌肉用力,筋骨用力,那就不是「暗勁」,而是不折不扣的「明勁」了;非但如此,就連別人看你的肌肉不用力,筋骨不用力,但你自己卻能感覺到自己的肌肉筋骨有力,這仍然是不折不扣的「明勁」,而不是「暗勁」。

「暗 勁」這種東西,是完全放棄肌力和筋肉力的,它是一種人體在極度放鬆,也就是大鬆大柔,不帶任何勁力下,所形成的結構力;而這種結構力必須用某種形式,才能 形成和使用,才能應用於拳架招式,這種形式在王宗岳太極拳來說,就是王宗岳太極拳十三勢的方位技術,王宗岳太極拳就是以十三勢方位技術的引落合出,讓這種 力量形成,並且用於太極拳的格鬥技術上。

僅節錄部份提供參考...如需全文請來信索取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taij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